科研基地

首页> 科研基地

我院将筹建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

2009年3月27日,我院常务副院长赵塔里木教授与科研处处长高佳佳、项目主管夏侯晓昱、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课题组耿红梅、季洪老师一行五人前往海南省海口市,进行有关筹建中国音乐学院海南省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的相关事宜以及“三月三”海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调研工作。

3月28日上午,我院与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松林、文化艺术处处长刘曦、海南省音协副主席高山人等领导就建立中国音乐学院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事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

与海南省委宣传部领导座谈

赵塔里木副院长首先介绍了我院的历史和发展沿革、专业设置、教学特色等情况,指出中国音乐学院拥有深厚的文化背景与底蕴,肩负将中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的使命。海南省的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特别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资源,是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院拥有国内一流的雄厚师资力量,通过建立海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一方面有助于满足海南对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需要,为今后海南文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为我院师生赴海南进行民间音乐研究、教学采风活动等提供便利。

高佳佳处长谈到,海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国内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形成很大反差。我院积极关注海南的音乐文化建设,海南自身的文化发展也有相应需求,在海南的高等院校设点建立基地,加强合作办学和学术研究协作,将会大大推动海南的艺术教育事业发展及研究水平的提高。

张松林副部长对筹建基地一事表示了热忱的欢迎和支持,他从海南文化发展整体规划的角度,就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基地建设的内容、层次、规模、方式、定位方面提出了建议。认为合作办学的理念将对提升海南的民族音乐事业水平和研究能力起到很大作用。海南是唯一的省级特区,人才培养需求很大,建立基地将有助于相关的文化、教育、创作、研究水平提升。刘曦处长也谈到,研究基地的建立将有多方面的合作发展空间。今后基地建设的成果将弥补有关黎族民族音乐文化深层研究的空白。

通过此次交流,双方明确了基地筹建相关事宜,达成了初步共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会后,海南省委宣传部李婷同志陪同赵塔里木副院长一行参观了海南博物馆,重点了解了海南少数民族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

29日上午,赵塔里木副院长一行在陵水黎族自治县体育广场观摩了2009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会场活动。文艺汇演主题为“放歌三月三”,演出共分四个篇章:《劳动当歌》、《仪式典歌》、《天地情歌》和《婚庆喜歌》,分别艺术地表现了海南省黎族和苗族同胞的生产、庆典、爱情和婚礼场面,尽显黎族、苗族传统文化风采。

陵水主会场开幕式

陵水主会场黎族苗族对歌大赛

下午,在海南省黎族苗族对歌大奖赛中,来自海口、五指山、琼中、保亭、三亚、陵水、昌江、白沙等地的歌手们用民族方言和特色鲜明的曲调尽情歌唱,展示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不时引起观众的喝彩,全场气氛热烈。

随后,海南省委宣传部李婷同志陪同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课题组奔赴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五指山市进行黎族、苗族民间音乐资源调查工作,受到了当地政府、文化领导的热情欢迎,他们对建立少数民族音乐教研基地一事表示了积极的肯定和支持。保亭县副县长祖强、文体局局长王照春分别向调研组介绍了当地民族文化、事务管理等方面的整体情况。五指山市文体局刘宏杰局长介绍了五指山地区的黎族文化、历史、民间音乐等方面的保护和研究情况,并向我院图书馆赠送了当地出版的黎族文化新著。他热情地欢迎我院专家学者至当地进行有关的研究工作。随后,调研组参观了黎族传统织染技艺传习所,观摩了保亭县黎族、苗族民歌赛,对海南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有了初步的整体了解,收集了一批相关资料。

五指山市民间艺人演唱织锦歌

保亭县黎族苗族对歌大赛

采访民间艺人

此次活动拓宽了我院与海南文化事业的沟通渠道,我院海南少数民族音乐教研基地的建立将有助于提升海南民间音乐的研究层次和水平,我院民族音乐教学研究事业的内涵也将更为丰富。

附件1:黎族概况

世居海南岛的黎族系古代百越民族的一支,居住于海南岛中南部,人口约131万人(2006年),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五指山市、琼中县、白沙县、昌江县、东方县、乐东县、陵水县、保亭县、三亚市等9个市县,其余散居在海南省的万宁、屯昌、琼海、澄迈、儋县、定安等县。由于分布地区、生活习俗、方言、服饰等的差异,其自称为“赛”,黎语分为“哈”、“杞”、“润”、“美孚”、“赛”等五种方言。

黎族能歌善舞,其音乐和舞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独特的传统乐器有:鼻箫、口弓、叮咚板、独木皮鼓、蛙锣等。民间歌谣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海南汉语作唱词,以黎族民歌韵律为唱腔,称作“汉词黎调”;一种是用黎语作唱词,称为“黎谣正调”。内容多样,有劳动歌、生活歌、情歌、颂歌、仪礼歌、叙事歌、杂歌等。歌者即兴作词、吟唱心曲,引人入胜。并有独唱、对唱、说唱、联唱、领唱等不同形式。各地区曲调旋律略有不同。黎族人民的舞蹈来源于生产和生活以及对祖先的崇拜。内容主要有生产舞、生活舞和宗教仪礼舞。较著名的舞有《招福舞》、《打柴舞》(竹竿舞)、《舂米舞》等。舞时,往往歌声、打击乐和喊声相融,场面欢快。

附件2: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黎族打柴舞

2、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

3、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4、             黎族树皮衣制作技艺

5、             黎族钻木取火技艺

6、             黎族“三月三”节

7、             黎族竹木器乐

8、             黎族船形屋营造技艺

9、             黎族服饰

10、            海南八音器乐

11、             海南斋醮科仪音乐

12、            海南椰雕

13、            琼剧

14、            南海航道更路经

15、            琼中黎族民歌

16、            崖州民歌

17、            儋州调声

18、           临高人偶戏

19、            晒盐技艺

20、          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

科研处、图书馆《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资源库》课题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