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基地

首页> 科研基地

我院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建立“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

93

呼伦贝尔座谈会

94

赵塔里木院长与呼伦贝尔文联副主席包布仁共同为基地揭牌

今年暑期,我院院长赵塔里木、前院长樊祖荫、科研处处长高佳佳、音乐研究所张天彤,以及科研基地工作人员等一行,于8月21日至22日,赴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进行了有关建立“中国音乐学院—呼伦贝尔市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的相关事宜及签字、挂牌仪式。

呼伦贝尔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其民族音乐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呼伦贝尔境内生活着汉、蒙古、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俄罗斯、朝鲜等四十余个少数民族,全国三个“三少”民族自治旗均在呼伦贝尔市。在该地建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具有重要意义。

呼伦贝尔市对该项活动高度重视。市委书记曹征海同志亲自关心此事,向中国音乐学院一行表示欢迎和慰问,并由市文联具体负责基地的筹建事宜。8月22日上午,挂牌、签约仪式及座谈会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政府大楼举行。鄂温克自治旗副旗长樊秀敏女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她说:作为我国唯一一所主要从事民族音乐教育的高等音乐学府,中国音乐学院在呼伦贝尔建立基地,这是一件非常必要、非常及时的战略举措。她对中国音乐学院表示热烈祝贺,向学院来宾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感谢!

呼伦贝尔市文联副主席包布仁介绍了呼伦贝尔市的音乐文化资源情况: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音乐文化,培养了一大批文艺家。在建国六十年之际,市文联推出《呼伦贝尔歌曲选》,搜集了一千多首建国来的创作歌曲,举办了很多歌曲创作活动。面向未来,呼伦贝尔要打造民族音乐品牌,把民族音乐文化推向全国全世界。

赵塔里木院长在发言中谈到,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呼伦贝尔,向承载着民族音乐文化、守候民族精神家园的各族人民表达崇高的敬意。赵院长介绍了我院的历史沿革、专业设置和教学特色,他指出:中国音乐学院传承、弘扬的音乐,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音乐。各民族音乐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区域把自己的文化创造好了,就会对中国音乐产生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音乐学院要把五十六个民族的音乐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通过音乐去影响人,守护好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希望双方能够通过基地这个平台,开展更多的工作,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努力。

樊祖荫教授总结了中国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教学实践基地”的三个主要工作任务:

第一,是学习。呼伦贝尔市的音乐家和传统艺术家们在地方音乐创作、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学院的师生需要向当地的艺术家们学习。

第二,是合作。双方要进行各方面的协作,其形式可以多样,例如合作办学、合作研究、合作创作等等。有了呼伦贝尔这个基地,中国音乐学院的师生们可以来这里做田野工作,进行学术研究和创作工作。对于呼伦贝尔来说,可以从中国音乐学院得到丰厚的师资资源,也可以有更多的音乐人才得到深造的机会(西部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访问学者等)。

第三,是服务,做好呼伦贝尔民族音乐文化弘扬发展的服务工作。例如向国家有关部门推荐优秀的音乐项目和歌手,双方共同开展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等。

高佳佳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在云南、广西、海南、黑龙江等地建设基地的基本情况,并希望基地建立以后,能够以三年或五年为一个周期,每周期内规划一定的合作项目,开展具体的实际工作。让基地真正发挥起作用来。我院呼伦贝尔基地联系人张天彤及呼伦贝尔文联主席白兴安、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姜明程、鄂温克旗文化馆馆员丽娜等也先后讲话,大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座谈会后,我院科研处处长高佳佳与呼伦贝尔市文联副主席包布仁签订了合作协议;我院赵塔里木院长与包主席共同对基地进行揭牌,并互赠纪念品。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呼伦贝尔民族艺术学校、呼伦贝尔民族歌舞团、呼伦贝尔群众艺术馆、中国草原音乐文化研究会、内蒙古音乐家协会、内蒙古鄂温克族研究会、内蒙古鄂伦春族研究会、内蒙古达斡尔族研究会、黑龙江省三少数民族联谊会等单位的数十位代表,也应邀参会并作发言。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95

会议代表合影

(科研处)

TOP